1、秀才“天王”洪秀全(1814年—1864年):洪秀全是现今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的客家人,出生于一个重视教育的耕读世家。年幼时,他7岁便在村里的小学开始接受启蒙教育。到了13岁,他在县试中展现出过人的才华,名列前茅,然而在府试中却未能如愿,遗憾落榜。次年,他选择辍学,投入家庭劳作,边打工边自学;15岁时,他成为了私塾的伴读,帮助更小的孩子们学习。16岁时,他被聘请为本村的塾师,然而仍未能在25岁那年第三次府试中取得成功。在屡屡失利后,洪秀全在广州一带传播基督教义,苦心思索着人生的意义和未来的发展。不甘心失败的他,在29岁时,再次参加府试,结果依旧是名落孙山,这令他倍感沮丧。
2、文盲“东王”杨秀清(1823年-1856年):杨秀清出生于今广西桂平的一个贫穷农家庭,他的父母在他幼年时便相继去世,令人心痛。他的伯父将他抚养长大,但由于家庭条件拮据,杨秀清从小便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。他没有接受过正式教育,是个文盲,目不识丁,只能靠烧炭谋生,面对生活的艰难,他心中始终怀揣着对未来的渴望,却无从实现。
展开剩余69%3、文盲“西王”萧朝贵(?—1852年):萧朝贵是来自如今广西武宣县的农村少年。他原姓蒋,因家庭困苦,父母无力抚养,将他送给了萧家收养,因此改姓萧。在养父母的家中,他的生活依旧贫苦,日常以务农和烧炭为生。萧朝贵目不识丁,对读书人和有文化的人有着极为轻蔑的态度,常常对他们表现出强烈的鄙视和排斥,似乎认为这些人不如自己在艰苦环境中生活出色。
4、秀才“南王”冯云山(约1815年—1852年):冯云山来自现在广东省广州市禾落地村的一个富裕家庭,他与洪秀全有着密切的交情,自幼便是学习的同窗。然而,在科举考试失利后,冯云山与洪秀全一道回到村里,成为蒙馆的塾师,以传授知识为业。他们志同道合,尽管面临生活的挑战,二人仍保持着对教育和未来的希望,努力为村民们开启知识的大门。
5、监生“北王”韦昌辉(1826年?—1856年1):韦昌辉出生于现今广西桂平金田村一个地主家庭,尽管家境并不算富裕,但也算是新兴的暴发户。他在少年时期曾两次参加童子试,渴望通过考试改变命运,但都落空。为了获得更好的前途,他的父亲最终选择花钱捐了一个监生的资格,虽然这个身份并未给他带来太多实质上的改变,却也为他打开了新的视野。
6、文盲“翼王”石达开(1831年—1863年):石达开是如今广西贵港市港北区奇石乡的人,出身于一个较为富裕的农民家庭。然而,自他幼时父亲去世后,家庭的经济状况急剧下滑,曾经安稳的生活变得举步维艰。为了维持生计,他开始从事农业生产,同时还参与买卖牛羊的贸易,尽管如此,石达开终究是个文盲,对文字的世界充满了向往,却始终无法触及。
发布于:天津市热丰网-热丰网官网-武汉股票配资-郑州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