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
2025年7月,中国在西藏林芝正式启动了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。
这项总投资高达1.2万亿元的超级清洁能源工程,一经宣布便引发了广泛国际关注。
然而令人意外的是,印度那边还没说话,法国媒体却率先跳了出来指责中国破坏生态。
甚至将此事无限上纲上线,引发欧洲政界干预,并催生欧盟对华提出两条所谓的“红线”。
明明是一项旨在利国利民的工程,却被妖魔化成了全球威胁,网友评论“真是疯狂作死”
欧盟主席冯德莱恩
法国媒体为何“看都不看”就来指责?
从《世界报》到《金融时报》,再到多个自称“环保组织”的舆论工具。
它们不厌其烦地强调“将被毁灭”、“中国大坝将造成下游水灾”、“雅鲁藏布江生态将遭不可逆打击”。
但是,这些报道中却几乎没有一份独立的评估数据,也没有引用哪怕一条来自科学机构的报告。
如此仓促上阵,摆明了不是出于对生态的真关切。
而是站在某种地缘立场上“预判结论”,以“环保”为名,实则行“施压”之实。
雅鲁藏布江流域地图
法国距离西藏直线距离超过8000公里,对当地的地形、气候、生态系统知之甚少。
而他们却在没有任何调研的前提下指责中国项目“不可接受”,简直招笑。
在它们眼中,中国的任何大型工程似乎天然带有“原罪”,只要一宣布启动,就自动等同于破坏、威胁、压制。
而一旦涉及到中印之间的边界或资源博弈,它们更是立马就会切换成“印度代言人”的角色。
然后站在高地上大声疾呼“中国正在制造区域危机”。
法国总统马克龙
那么,法国到底在担心什么?它真的关心生态环境吗?
恐怕不是,它担心的,是中国再一次用工程实力在西部高原实现重大突破,进而在中印边界巩固战略优势。
这之后,中国又会在绿色能源领域进一步拉大和欧洲之间的差距。
这才是法国媒体最担心的问题。
法国总统马克龙
一个不是大坝的大工程,为何成了西方口中的“原罪”?
雅鲁藏布江水电工程之所以引发外媒如此大规模的“集体焦虑”,核心原因就在于它太先进了。
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拦河筑坝,而是世界首个“穿山导流式”发电系统。
整个系统由五座发电站组成,通过在喜马拉雅山脉下钻隧道引水,利用高达2500米的水位落差逐级发电。
这样不仅有效避免了大面积筑坝对生态系统的干扰,更大幅提升了发电效率和系统安全性。
雅鲁藏布江
根据中国国家能源局披露,该工程并不会在江面上拦截水流,也不会对下游国家造成水量上的减少或干涸。
相反,正因其非拦截式、非大型水库式设计,项目一旦完成将对调峰调频、防洪抗震等功能提供支撑,还将为下游提供稳定的流量调控机制。
这些细节,法国媒体根本就没有报道过。
它们只看到“中国在高原上建工程”,就立刻跳出结论,说什么“会对当地民众生活产生灾难性影响”。
雅鲁藏布江
可说白了,它们并不是在评估工程,而是在假设,假设我们所有的基建工程都是出于压迫少数民族的心理。
但这项工程的目的,不仅是为了民族团结,更是我们对生态可持续做出的一大措施。
它没有选择对环境代价极高的高坝拦截方案,而是选择了技术难度更大、建设周期更长的深山穿孔导流方案。
这在全世界都是首创,甚至连德国、日本这样的工业强国都未曾尝试。
我国的三峡大坝
可这些内容,法媒选择无视。
工程开建当天,法国一些环保组织甚至在巴黎集会,打着“保护西藏生态”的旗号示威。
但讽刺的是,这些人里没人去过青藏高原,也没有人能说清楚雅鲁藏布江的年均径流量是多少。
他们举着的是“生态”牌,打的却是“话语权”的算盘。
法国民众抗议
欧盟“红线”:环保是假,遏制才是真
在法国媒体喧嚣之时,欧盟也没有闲着。
冯德莱恩在启程访华前夕,高调对外宣称“中欧合作必须划清边界”,并提出两条“红线”。
其一,中国必须限制新能源产品出口,给欧洲企业“喘息空间”。
其二,中国必须与俄罗斯保持距离,不能对俄乌战争提供“关键支持”。
这两条红线一出,几乎将贸易议题与地缘安全捆绑,环保问题更像是借口,一场系统性的对华博弈随即展开。
冯德莱恩
这就不得不让人怀疑,法国媒体对雅鲁藏布江项目的激烈反应,是不是早已被纳入欧盟整体对华政策的一环?
用环保作为“靶子”,其实是在为欧盟与中国的能源、原材料贸易谈判争取筹码。
欧盟之所以焦虑,是因为在新能源、电动车、储能电池、光伏组件这些关键绿色赛道上,中国正以压倒性的效率赢得全球市场。
2025年上半年,仅在欧洲,中国电动车的销量同比增长28%。
中国1-4月对欧洲出口电动汽车数量
而在光伏与风电设备出口方面,中国产品的市场份额超过60%。
欧盟的传统制造体系显然无法跟上这个速度。
于是他们把问题甩锅给“中国产能过剩”,试图通过关税、补贴限制来人为拉平竞争差距。
24年中国在欧洲电动车销量
可问题是,中国企业靠的是技术与规模,不是政策红利,靠的是产业链协同,不是补贴堆砌。
就像雅鲁藏布江水电项目,不是某个“计划经济”下的突发奇想,而是经历了十年勘探、三轮设计、数百次模拟演算的结果。
而欧盟此时提出“红线”,无非是希望在新一轮中欧谈判中争得更多话语权。
冯德莱恩
印度的沉默,比法国的叫喊更有意思
和法国的“高调批评”形成鲜明对比的,还是印度的“沉默应对”。
这在以往是难以想象的,毕竟每次中国在雅鲁藏布江上有任何动静,印度政界总是第一个发难,说中国在“控制水源”、在“制造威胁”。
但这一次,无论是莫迪政府还是印度主流媒体,都表现得异常低调。
这种不寻常的沉默,其实正暴露了印度当前所处的尴尬地位。
印度总理莫迪
因为它对雅鲁藏布江下游流域,也就是布拉马普特拉河极度依赖,任何上游工程都会引起战略警觉。
但它也不得不承认,中国的这一工程完全在中国境内,没有任何违反国际法规的行为。
如果此时大张旗鼓反对,反而会显得自己“不讲理”。
印度总理莫迪
再加上最近美国又在G7上对印度增税施压,还公开接见巴基斯坦陆军总长,让印度感受到自己在外交上的孤立感。
在这种内外交困的背景下,莫迪政府已经无暇再围绕中国的水电项目进行“情绪输出”。
印度总理莫迪
结语
中国修建水电站,是为了国家能源结构升级、区域协调发展,并无意于挑战谁、威胁谁。
相反,若欧盟、法国、甚至印度能真正放下成见,坐下来探讨能源合作、水资源管理、生态保护,才是解决问题的正道。
毕竟在一个气候危机日益加剧的时代,谁能真正推进清洁能源转型,谁才是对地球负责任的建设者。
而那些不问青红皂白就抹黑他国努力的行为,终究只会让自己失去道义,也失去未来。
信息来源:北京因雄心勃勃的水电项目计划而面临阻力金融时报
信源截图
信息来源:欧盟主席表示,重新平衡与中国的关系“至关重要”华盛顿时报
信源截图
信息来源:李强出席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开工仪式 并宣布工程开工新华社 2025-07-21
信源截图
热丰网-热丰网官网-武汉股票配资-郑州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